残疾人事业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

时间:2021-05-28 来源:善达网 点击数:6817

2021年5月13日,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发布了《残疾人事业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0~2021)》。

《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0~2021)》分为总报告、专题报告、地方报告、附录四部分。总报告全面回顾了“十三五”期间中国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历程,总结了残疾人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分析了残疾人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总报告还分析了“十四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形势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十四五”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方向和需要重点关注的短板问题。专题报告以残疾人脱贫攻坚为主题,全面回顾了中国农村残疾人脱贫攻坚进程,总结了中国解决因残致贫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并分析了残疾人贫困治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对民族地区残疾人脱贫攻坚、农村贫困残疾人“两不愁三保障”、农村贫困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料、农村残疾人脱贫攻坚重点行动、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扶贫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地方报告则选取了河南、陕西、云南、贵州四个省份,分别梳理了各地农村残疾人脱贫攻坚的进程,总结了贫困地区农村残疾人脱贫攻坚的做法和经验。


01

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是“十四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关键

蓝皮书指出,残疾人事业顺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十四五”时期关键是要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更加关注农村残疾人,注重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强化基础设施和完善工作体制,以进一步提升广大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新时期伴随着新形势与新挑战,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弱有所扶、精准帮扶,坚持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激发残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到2025年,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生活品质得到新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具体成果包括:基本建立多层次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残疾人基本民生得到稳定保障;初步形成多形式的残疾人就业支持体系,残疾人实现较为充分较高质量的就业;均等化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无障碍的社会环境持续优化,残疾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生活等各方面平等权利得到更好实现;残疾人事业基础保障条件改善,质量效益提升。到2035年,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相适应;残疾人物质生活更为宽裕,精神生活更为丰富,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平等包容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残疾人充分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时期残疾人保障与发展应着力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和健康水平,建立残疾人家庭支持体系,促进残疾人的社会融入,实现残疾人事业的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满足残疾人的多元化、多层次需要,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

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过渡期内继续实施贫困残疾人相关帮扶政策。将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和贫困边缘残疾人全部纳入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及时对返贫残疾人和新致贫残疾人给予帮扶。做好易地搬迁残疾人后续帮扶工作。继续实施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等项目,持续开展并完善东西部残疾人工作协作和残疾人帮扶协作。保障农村残疾人的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资产收益分配权等权益。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帮助残疾人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扶持农村残疾人参与富民乡村产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制定实施解决城乡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困难的政策措施。

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遵照“普惠+特惠”原则,建立健全多层次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基于家庭结构类型改进最低生活保障,降低残疾人家庭低保准入门槛,提高残疾人家庭低保补助水平;完善“物质+服务”救助方式,为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提供个性化服务;加强困难残疾人临时救助,做好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困难残疾人急难救助工作;扩大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范围,提高康复救助水平,切实保障贫困家庭儿童康复权利;建立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适当扩大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范围,较大幅度提高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水平;加大对贫困残疾人社会保险参保补贴力度,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险参保率;建立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补贴制度。

建立残疾人家庭支持政策。完善残疾人护理照料体系。巩固家庭在照护服务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建立喘息服务制度,帮助家庭成员提升照护服务能力水平;发挥社区在照护服务体系中的依托作用,发挥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阵地作用,为重度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鼓励以村为单位设立邻里互助服务点,为残疾人提供助餐、助洁、助行、助购、助医等服务;依托和整合现有的医疗卫生、养老、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资源,为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照护服务;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护理需求为主要受益依据,切实将重度残疾人纳入保障范围;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托残服务,完善居家养老托残疾服务体系。保障残疾人基本住房安全便利。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优先安排公共租赁住房,不断改善残疾人居住条件;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中,优先解决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住房安全问题;城镇保障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统筹考虑无障碍需求。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和家庭支持服务。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建立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让更多残疾人有“微信群”“朋友圈”;为残疾人家庭提供喘息服务、心理辅导和康复、教育等专业指导。

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充分保障残疾人平等就业权利,在大力落实残疾人健康权和平等教育权的基础上,增强残疾人能力,使其平等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逐步转变残疾人庇护性就业模式,消除残疾人就业歧视;构建涵盖“人力开发—就业指导—供需对接—就业维护”的全链条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修订《残疾人就业条例》,完善残疾人就业创业法规政策;加强残疾人就业促进政策与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确保就业残疾人享受低保渐退、收入扣减等政策。完善按比例就业制度,创新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形式,制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置残疾人就业办法。将职业素质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作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主要内容,重点面向残疾人,尤其是有就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残疾人。同时,建立残疾人就业辅导员制度,扩充就业辅导员队伍,对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开展“一人一策”就业服务。消除对残疾人的就业歧视,创造更加包容、公平的就业环境。

提升残疾人健康服务水平。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残疾人健康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全面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支持并保障签约医生为残疾人就近就便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等个性化签约服务。加强和改善残疾人医疗服务,为残疾人就医提供便利,维护残疾人平等就医权利。加强残疾预防,制定实施《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加强出生缺陷预防工作、因慢性病致残的预防工作,建立完善防聋治聋国家级工作网络,并加强残疾宣传。完善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继续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满足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聚焦贫困残疾人,加强康复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康复服务水平。加强精神障碍康复服务,出台相关保障政策,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药物维持治疗纳入门诊统筹,减轻患者医疗负担。提升康复医疗服务能力,继续推进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鼓励康复医院加入,强化区域内康复服务能力的提升。提高残疾人康复保障水平,在落实29种医疗康复项目医保支付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医疗康复医保支付范围。建立健全辅助器具支持政策,完善辅助器具服务网络建设,提高辅助器具适配专业水平;大力发展辅助器具产业,推动辅助器具产品创新,以充分支持残疾人多样化、个性化的辅助器具需求。完善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网络,加强各级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机构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及医疗、康复、养老机构和残疾人教育、就业、托养机构开展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推广社区辅助器具租赁、回收、维修等服务。加强辅助器具产品研发生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辅助器具产业发展。推广安全适用的基本型辅助器具,促进智能辅助器具产品升级换代和质量、性能提升。

加强残疾人教育工作。“一人一案”开展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需求评估,实现科学教育安置;加快推进各学段融合教育,健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培养方式,提高待遇水平,提升教书育人能力素质;进一步提升残疾人义务教育比例,通过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招生能力、扩大普通学校残疾学生随班就读规模、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实现义务教育全覆盖;重点支持农村、山区和边远贫困地区特殊教育发展,不断改善特教学校办学条件。着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确保完成义务教育且有意愿的残疾青少年都能接受适宜的职业教育。稳步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高校面向残疾考生开展“单考单招”“联考联招”,支持有关高校做好残疾人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工作,为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支持服务。

促进残疾人的社会融合。出台《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提高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法律约束力。建立健全无障碍设施建设机制,实现无障碍环境的系统化建设,规范无障碍环境设计和无障碍环境管理。加强社区无障碍建设和家庭无障碍改造,便利残疾人日常生活;在乡村建设行动、城市更新行动中统筹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同步开展无障碍改造。推广便利普惠的电信服务,加快政府政务、公共服务、电子商务、电子导航等信息无障碍建设,加快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自助公共服务设备无障碍化普及。鼓励残疾人参加公共文化活动,持续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满足残疾人文化需求、增强残疾人精神力量;丰富中西部和农村地区重度残疾人文化服务,为盲人、聋人提供无障碍文化服务;鼓励省市级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网络视听媒体和融媒体中心开设残疾人专题节目;发展特殊艺术,鼓励残疾人参与文化艺术创作,扶持残疾人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特殊艺术师资培养。实施“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行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将残疾人作为重点人群,组织残疾人参加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身边化服务。

02

当前我国农村残疾人贫困发展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等特征

蓝皮书指出,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我国农村残疾人的整体性贫困得到根本性改变,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贫困程度得到极大缓解。农村残疾人脱贫攻坚取得如此成就源于中国特有的残疾人事业发展道路,即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家战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残疾人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贫困治理组织体系,以及“残疾人家庭—残联组织—政府”的信任合作机制。未来贫困残疾人仍然是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重点人群,残疾人的贫困治理模式需要根据贫困结构的变化进行相应转变。

蓝皮书指出,当前我国农村残疾人贫困发展呈现三大趋势。

贫困残疾人分布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特征。一方面,贫困残疾人向特定区域集中。分析建档立卡未脱贫残疾人的地区分布,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区的农村建档立卡残疾人已全部脱贫;福建、天津、广东等尚有少数未脱贫残疾人,预计很快将脱贫;海南、西藏、重庆、宁夏、青海、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山西、新疆等地贫困残疾人数量虽然较东部多,但是总体上看,在2020年底完成脱贫任务不成问题。但是河北、甘肃、四川、安徽、湖南、陕西、江西、云南、广西、贵州、湖北和河南的建档立卡未脱贫人数较多,尤其河南和湖北两省人数占全国的比例较高,脱贫任务较为艰巨。另一方面,由于残疾人发生呈现随机性,残疾发生率在全国呈现较高的一致性,故残疾人家庭呈现高度离散特征。在这些残疾人家庭中,贫困发生也具有偶然性,进一步加剧了贫困残疾人家庭的离散特征。即使在贫困连片地区,贫困残疾人也零散分布于村落之中。经过精准脱贫之后,贫困残疾人的分布将更加零散。

贫困残疾人出现“沉底”现象。经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越来越多的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行列,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弱势群体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脱离贫困境地,沉入贫困的底层。这些人员主要由老弱病残、鳏寡孤独人员等组成,尤其是部分残疾人家庭(包括一户多残家庭、重度残疾人家庭、精神残疾人家庭等)面临发展困境,由此掉入贫困陷阱之中,成为长期贫困对象。分析现有未脱贫残疾人的人口学特征,其呈现老龄化(以老年残疾人为主)、重度化(一级和二级重度残疾人占多)特征,且逐步向精神残疾、智力残疾、多重残疾等残疾类型集中,脱贫难度进一步加大。农村建档立卡未脱贫人员的人力资本低。从识字率看,15岁及以上建档立卡未脱贫人员的识字率仅为66%;从受教育程度看,在未脱贫残疾人中,30%未接受过教育,超过1/3的仅接受过小学教育。再看就业,15~59岁年龄段的建档立卡未脱贫对象的就业比例仅为37%;在就业的建档立卡对象中,灵活就业人数占45%,从事农村种养业的人数占40%。建档立卡未脱贫人员未就业的主要原因是丧失劳动能力,这部分人占全部未就业人员的一半以上(57%)。农村贫困残疾人口的上述变化将进一步加大其脱贫难度。

残疾人向贫困边缘聚集。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绝大多数残疾人及其家庭摆脱了绝对贫困状态,但是多数家庭仍然处于“脱贫不脱困”的状态,家庭生计条件差、个人发展能力弱,长期徘徊于贫困边缘,成为相对贫困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

03

民族地区农村残疾人脱贫攻坚呈现明显地区特色

蓝皮书指出,自实施攻坚脱贫行动以来,民族八省区克服环境与发展劣势,立足省情区情实际,发掘民族资源优势,提升困难救助标准、全面落实两项补贴制度、探索通过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的多元模式等方式完善兜底保障制度;通过教育扶贫、提升残疾人参保比例等措施加强贫困预防;通过加大危房改造力度、持续推进无障碍改造等方式改善残疾人居住环境;通过就业赋能残疾人发展等多维手段推动民族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这也成为民族地区同步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保障。

蓝皮书指出,民族地区农村残疾人脱贫攻坚呈现明显地区特色。

东西扶贫协作

针对东西部发展差距问题,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务院于1994年颁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要求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广东、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福建等沿海较发达的省份,都要对口帮助西部的贫困省、区发展经济。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东西扶贫协作已经由最初主要是政府间的援助行为拓展为各类市场主体的共同参与,再发展到包括各类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爱心人士在内的社会各界多形式、宽领域的广泛参与,已探索形成一种以产业联动、经贸互动、技术拉动和就业带动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协作模式。在西部民族地区,各级政府更是充分结合东西扶贫协作项目,为残疾人脱贫提供坚实支持和资源供给。

案例一  闽宁扶贫助残协作

宁夏回族自治区与福建省建立东西扶贫助残协作关系。其中,固原市隆德县对接清华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厦门大学医学院等,为残疾人康复提供专业指导,对部分残疾人开展治疗;对接福建省闽侯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厦门大学、兴业证券等10余家单位,积极采购残疾人扶贫产品达1300余万元,同时为扩大增收带动面、引导残疾青年创办电商合作社,已运营微商城和淘宝店2家以及在闽侯、厦门等开设5家线下门店。2019年至今,销售农副产品多达2000万元,实现全县2263名贫困重度残疾人分红全覆盖,带动127名边缘户残疾人分红186万元。与福建省供销社等2家企业合作经营,建立长期采购合作关系;邀请福州、北京等创业团队为合作社提供经营指导和战略咨询。

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

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农村残疾人及其所掌握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手工技艺是增加农村残疾人生活福利、推动农村残疾人脱贫的重要力量和资源。民族地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与社会组织充分利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民族文化资源,以文化促进脱贫,为西部民族地区残疾人带来崭新希望。目前民族省区皆已结合各自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推动发展特色产业。

案例二  云南楚雄州彝绣企业助力女性残疾人脱贫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充分结合彝族刺绣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近年来,在宣传彝绣文化、培养彝绣能手、创建彝绣协会、拓展彝绣市场、开发彝绣新产品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探索出一条“公司+合作社+绣娘+订单”的彝绣产业化发展之路。在其发展过程中,女性残疾人的力量被充分利用。残疾人也从产业发展中收获实惠。目前比较突出的有南华七彩彝州绣企业和猫街镇传承彝绣专业合作社两家企业(合作社)。

云南南华七彩彝州绣是一家集刺绣产品设计、加工、销售、展示为一体的服务型私营企业,也是该县县级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该基地以培训提高技艺、促稳定就业为目的,免费为残疾人传授知识、技艺,并通过回收绣品、帮助销售等方式做好帮扶。2014年以来,累计举办各类刺绣培训班137期,培训绣娘9293人(次),其中建档立卡户926人(次),残疾人246人(次),带动4200多名农村绣娘就业。

猫街镇传承彝绣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李丛梅通过培训建立绣娘队伍、建立合作社,构建了“基金+企业+合作社+绣娘”的产供销一条龙发展模式,并以仓房村为基地辐射带动全镇彝绣产业发展。截至2020年,有社员9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1人。其发展模式为合作社与辖区内绣娘或社员签订生产订单,由合作社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和产品销售。

以扶持就业为重点,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劳动就业是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每位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其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在生理障碍、环境限制、社会歧视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残疾人“就业难”问题一直是残疾人工作的焦点。充分有效的就业有利于在残疾人事业领域实现“以‘造血式’支持取代‘输血式’救助、以就业支持取代生活帮扶、以发展型福利的推进取代基本生存保障的维持”。民族地区各省区充分利用本地特色和资源,做好残疾人就业扶持,为贫困残疾人脱贫提供持续动力支持。

案例三  青海省金水残疾人就业创业服务有限公司

青海省金水残疾人就业创业服务有限公司于2010年成立。公司宗旨是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残疾人收入,减轻残疾人家庭负担。公司开展餐具清洗消毒、布草清洁消毒、酒店服务、牛羊头工艺品制作等项目,年销售收入可达200万元。公司为残疾人提供免费食宿,人均月收入为2200元。截至2017年,招收了32人残疾人。公司先后被授予“互助县残疾人就业基地”、“海东市残疾人就业基地”、“青海省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第三批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和“中国慈善好企业”等称号。


来源: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微信公众号


文章转载自:http://www.shanda960.com/shandaguan/article/20588


上海耕夫公益基金会

Shanghai GengFu Foundation

分享到: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1136弄(200041)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1599号

沪ICP备20210059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