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公益慈善学历教育发展历史与对照

时间:2022-03-02 来源:敦和基金会 点击数:5901

国际公益慈善教育发展概述

现代公益慈善和非营利组织的诸多实践和概念来源于国外,要理解中国公益慈善教育所处的阶段和未来的发展路径,非常有必要在国际比较的视野下来认知。

世界范围内高校开展的公益慈善教育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英等国,并随着第三部门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而拓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的公益慈善教育相对完整并自成体系;欧洲除英国以外、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高校公益慈善教育发展相对缓慢且仍不成体系。

各国教育方向的选择与侧重

世界各国对公益慈善相关的教育项目并没有统一的话语和范围界定,美国以非营利管理教育项目为主,英国除非营利管理项目外社会企业、企业社会责任等市场倾向的话语突出,法国、西班牙还涉及社会经济、团结经济等教育项目,非洲则集中在发展研究(development studies)类项目,南亚、加拿大还侧重社区发展类教育项目。

慈善教育尚未形成独立学科

世界范围内高校公益慈善教育的发展往往依托于已有学科体系进行拓展,尚未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即便非营利管理和慈善教育最成体系的美国,相关教育项目的发展进路也是从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社会工作等学科、学院的教育项目进行拓展的,只有极个别项目依托于独立的公益慈善学院。

各国高校主要的教育模式

各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存在不同的模式,主要包括本科教育项目、研究生教育项目、非学分教育、认证项目、在线教育项目等。这些教育项目大体存在通识教育、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以创新创业为目的的教育三类。其中本科教育项目存在主修、辅修等形式,美国以非营利领导力联盟(American Humanics,简称AH)为核心的本科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而强调胜任力,其他国家以就业为目的的本科项目较少。研究生教育集中在MPA(公共管理硕士)、MBA(工商管理硕士)、MSW(社会工作硕士)等项目的非营利管理方向中,近年来以商学院为主要载体的社会创新、社会企业类项目明显增多。

不同教育模式的人才培养方向

不同目的和模式的教育项目在课程设计方面差异较大。通常说来本科生教育以培养慈善志愿意识、公民参与意识、社会创新理念等的通识课程为主;以培养非营利部门从业者为主的本科项目则强调资助实验、行动服务等实践课程;培养非营利部门从业者和管理者的硕士项目与国内目前的公益慈善项目相比,强调了慈善伦理、新技术运用、领导力等课程;以培养社会创业者为主的课程则侧重社会投资、社会企业、社会创新等课程。此外,一些国家的社会经济、社区研究、发展研究等相关项目则有其各自专业领域的课程侧重点。值得一提的是,美国AH主导的本科教育项目在高校、非营利机构和认证机构之间形成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为用人机构提供相对定制化的课程内容。

行业性支撑体系对高校公益慈善教育发展的影响

高校公益慈善教育的推广非常有赖于行业性支撑体系,包括较为成熟的慈善研究网络、教育知识生产体系(包括课程指引的开发)、院校网络(如NACC)、项目认证体系(如NASPAA)以及像AH这样的跨界联盟。美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的全面发展正有赖于这些行业性支撑体系。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慈善研究网络、学术期刊等形成的学术共同体及其自我认同对教育项目的重要支撑作用。此外,教育项目发展的初期往往面临较高创新成本,公共部门投入或公益慈善行业的资金等支持体系至关重要。


国公益慈善学历教育发展概况

总体格局

从公益人才培养体系角度区分行业内培训和高校教育两大部分,高校学历教育与行业培训相比是薄弱环节。

二、在教育层次分布上:(1)MPA项目开设社会组织或非营利管理相关课程相对普遍;(2)学术性硕/博教育围绕高校研究重镇开展,对实务部门从业人才的直接贡献有限;(3)本/专科层次的教育创新呈现“从边缘到中心”,从办学相对灵活的非一流高校、民办高校开始发起和拓展。

三、在学科主体上:经历了从公共管理学科发轫到工商管理的介入,再到社会工作背景的兴起,总体话语正在从非营利组织管理向公益慈善变迁。

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1年前后,中国的公益组织教育培训处于起步阶段。起步中的教育培训仅是一些零星、缺乏规范和长远机制的初级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清华大学开展的一系列相关培训活动可以被认为是公益组织教育培训进入研究者领域的开端1999年11月,清华大学借助项目平台组织开展了第一期社会组织培训,这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社会组织教育培训的起点。

2000年10月,随着清华公共管理学院成立,曾投身公益组织人才培养的相关教师逐步由校外短期培训转为校内常规教学,并专注于社会组织的学科建设和学位教育。

2001年,作为国内第一本社会组织高校教材——《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正式出版,随后诸如《非营利组织评估》、《非营利组织战略营销》等一系列相关教材也陆续出笼。

之后,以非营利组织为主要研究方向和核心课程的本、硕(包括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博等学位教育也逐步完善。以高校为主要基地的社会组织专门研究机构也纷纷成立,随着中国第一家NGO(非政府组织)专门研究机构——清华大学NGO研究所的成立,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志愿服务与社会福利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一批隶属于各大高校研究能力较强专业研究机构相继成立。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公益慈善研究的浪潮中,充分利用其教研资源,开展公益慈善学术研究;同时,在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跨界整合资源,多方位培养与储备公益行业的优质人才。



美国公益慈善教育发展概况


总体格局

美国是高校公益慈善教育发展最早、最成体系的国家。其公益慈善教育主要以高校为基础,其主流话语是“非营利管理教育”(Nonprofit Management Education, NME),并围绕“NME”形成了一个细分的教育研究网络和学者群体,相关行业支持上也相对完备。

2019年,根据Mirabella团队的研究数据统计,美国有338个高等院校提供NME相关课程,其中本科项目院校144个,研究生项目院校249个,博士生项目院校47个,继续教育项目院校78个,在线项目院校80个;在开设研究生课程的院校中,以NME为核心的学位项目212个。这些教育项目大部分依托于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或文理学院。

发展历程

20世纪的后半个世纪,美国非营利部门经历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产生了越来越多、规模更大的非营利组织,这些组织开始雇佣更多的从业者。尤其80年代以后,在一些领域,传统依靠捐赠和志愿者维系的组织开始让位于政府合同下的专业组织;到20世纪末,全美非营利部门从业者比例由世纪初的1%增长到8%。在80年代以前,美国非营利组织相关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学校、医院、宗教、艺术这些特定类别的非营利组织已经发展出独立的教育项目,如“医院管理”(hospital administration)、“牧师管理”(Pastoral ministry)、“艺术管理”(arts Administration)等;二是行业内培训机构提供的短期培训项目,这些机构如美国支持中心(Support Center of America)、美国筹款学院(Fund Raising School)、资助支持中心(Grantsmanship Center),以及美国红十字会、基督教青年会(YMCA)等大型组织。80年代初期,通用的非营利组织管理教育(generic nonprofit management education)开始在高校发展起来。

美国高校非营利管理教育早期最重要的开拓者是Michael O’Neil教授,他于1983年在旧金山大学(USF)开办了第一个非营利管理教育项目,之后领衔旧金山非营利组织管理研究所(Institute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 Management)于1986年和1996年召集了两次学术会议,分别产出了《培养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Educating Manager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和《非营利管理教育:美国和世界视角》(Nonprofit Management Education: US and World Perspectives)两本论文集,对美国非营利管理教育的探讨和主流话语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90年代美国的非营利管理教育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1991年美国非营利组织学术中心委员会(Nonprofit Academic Centers Council, NACC)的成立是其中一个重要节点。经过80年代的发展,1990年全美范围内已有17所高校开设NME相关研究生项目,为了便于分享信息和非营利管理教育项目的发展和推广,相关院校的负责人在1991年联合成立了NACC。再后来,NACC对美国非营利管理教育的发展和标准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90年代美国非营利管理教育的发展集中体现在硕士学位项目中,到1996年时已有82个院校开展NEM相关的研究生项目,有128个院校开设非营利管理相关的课程。90年代还有另外一件重要的进展是西顿大学(Seton Hall University)的Roseanne M. Mirabella教授团队从1995年开始对美国大学的非营利管理教育项目进行跟踪普查并持续到现在,从而使美国NME的发展轨迹得以完整记录。

20世纪80至90年代美国高校非营利管理教育存在的不同学科背景,其中最大的群体是公共管理相关的学院,非营利管理是作为公共管理硕士项目中公共服务管理向非营利部门的天然扩展。另一个小组是在独立的、跨学科的主持下发展起来的,以便根据首要原则编制课程并容纳多学科方法。少数管理学院、商学院以及社会工作学院也接受了非营利管理教育的理念,并开设了新的硕士学位和证书课程。

2000年以后,美国的非营利管理的本科教育也开始迅速发展,1996年有66所高校在本科开展NME相关课程,到现在已经拓展到144所学校。美国NME本科教育的重要推动者是American Humanics。American Humanics是一家成立于1948年的机构,其最早在70年代就已经开始联合相关大学开展青年服务、社会服务相关的教育。2003年,American Humanics更名为非营利领导力联盟(Nonprofit Leadership Alliance,NLA)并联合高校和用人单位开始对非营利管理的本科教育进行证书项目认证。目前美国多数以非营利部门从业者培养为目的的NME本科项目依托于NLA的认证体系。此外,NME在大学的非学位项目、继续教育、在线教育等多种形式也在2000年以后开始快速发展。

2006年,NME领域的教育者和学者在亚利桑那州的Tempe召开了第三次会议(十年一次,被称为Benchmark 3),这次大会将非营利管理教育和慈善研究纳入统一的框架,并探讨了NME的未来发展方向。这次会议的成果以特刊形式于2007年在《非营利与志愿部门研究季刊》(NVSQ)上集结发表。O’Neil教授在主旨演讲中基于对20位资深教育者的访谈结论提出了6点趋势,包括如下这些得到验证的预测:美国NME将随着非营利部门的扩张而继续发展,但要达成工商管理教育和公共管理教育的成熟度还需要数十年;NME将向上下的本科生教育和博士教育拓展;NME将越来越依靠自身的资源进行发展,早期依靠的外部资助将逐渐减少。

2012年的印第安纳大学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整合原有研究中心和硕士、博士非营利教育项目,成立了礼来家族公益慈善学院(Lily Family School of Philanthropy),并开展从本科到博士的全谱系慈善教育。由此,礼来学院成为美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家以非营利管理和慈善教育为主体的、独立的学院。事实上,NME的教育者们长期以来都有一个“最佳地点”之争,即非营利管理教育的学位项目是应该设立在已经相对成熟的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还是应该为其组建独立的新学院。礼来学院的成立是对“最佳地点”之争的一个注脚,并成为当前美国公益慈善教育和研究不可动摇的重镇,但至今看来其也依然是独一无二、尚不能复制的创举。


高校公益慈善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在公益慈善人才培养的目的下,是以高校学历学位教育为主还是以行业培训体系为主,各国存在不同的选择(如瑞典几乎不放在高校体系中)。

二、一国公益慈善教育发展水平及其课程体系与该国第三部门本身的体量和特质有关,尤其第三部门本身的体量在一定程度决定了教育项目的体量。

三、不同的国家根据自身第三部门的实际需求,存在不同的培养目的和教育话语(如发展研究方向、社区研究方向、社会经济方向等),并非所有国家都照搬“非营利管理”这类强势的管理学话语和课程体系。

四、教育项目的发展水平与该国公益慈善研究与学科发展水平以及是否存在行业支持体系密切相关

五、教育项目的开设还与其成本和学费收益高低、招生难易、对教师是否有激励等院校因素密切相关,这也是导致公益慈善教育通常要依托于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社会工作等学科背景的原因之一。



转载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4WBKfrrIE1hdLNigGV0qQw


上海耕夫公益基金会

Shanghai GengFu Foundation

分享到: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1136弄(200041)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1599号

沪ICP备20210059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