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公益职业“道德门槛高、能力门槛低”,是这样吗?
时间:2021-07-16 来源:爱德传一基金 点击数:6838
公益职业“道德门槛高、能力门槛低?”
在大部分公众看来,从事公益职业“只要有爱心就能做”,比例占到65.8%,认为“有很高的能力要求”的比例只有31.2%。同样,55%的人认为“价值观更重要”,比认为“工作能力更重要”高出14个百分点。加上67.4%的人认为公益职业是一项道德高尚的职业。仿佛刻画出公益职业“道德门槛高、能力门槛低”的职业样貌。
但是,将公众的印象数据进一步分析后,我们发现:成都人对此有不一样的理解。他们更倾向于认为公益职业“有很高的能力要求”,选此的比例为53.1%,高于“只要有爱心就能做(44.9%)”。这与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及其他地区是完全相反的。我们猜测这与成都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有关。在汶川大地震中,成都收到了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公益援助,地震之后有大量的公益组织诞生,并持续开展震后服务。512甚至被认为是“中国公益的元年”。正是在被服务与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成都人民认识到“把公益做好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能力非常重要”。从跨界从事公益的人的心得中也能看到这一点。
某基金会传播总监(全职从事公益1年,之前在影视行业从业5年)“我进入公益行业后一个最大的体会就是公益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每个事情背后都有一套体系。如果让我对想从事公益的人提一些建议,我最想提的就是:不要认为自己是来做公益的,是来做好事,而要认识到是来做一件专业的事。”
那么,要把公益职业做好,对人有哪些要求呢?公益伦理、价值观、通用素质能力、专业能力一个都不能少。
公益职业的四类门槛
一 公益伦理
公益伦理可以作为道德性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形成正向积极的公益文化,对不适当的公益行为加以监督、制止的基础。公益伦理既有行业性的伦理要求,也可以细分到不同的议题领域或职能类型中。如:在善款募集方面国际上就有明确的伦理要求,1964年美国专业募捐协会(APE)形成了《专业募捐协会的伦理原则和伦理标准》,涵盖了公益组织及其员工在募集公益资金过程中可能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操作指引。公益伦理的建立与推行对于当前很多公益乱象可以起到一定的规范、引导、监督作用。例如:陈光标式的公益捐赠,直接给贫困者发钱,并要求贫困者集体手举人民币与自己拍合影。还以此为噱头,大肆宣传。这就有违“对受益人的意愿和尊严”的尊重,有消费受益人的嫌疑。2018年7月还有一个恶劣事件:日本AV女优苍井空以公益形象大使的身份到某山区小学开展公益教育活动。活动的组织者是一家销售印度神油的公司。这是做公益,还是借助公益做低劣营销?从资金来源、代言人的社会形象等方面看,这种公益活动是否适合针对小学生开展?如果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组织都可以花点钱以公益为名来赚取眼球、牟取利益,公益将很难重建社会信任。所以,公益伦理的建设,以及依据公益伦理进行公益行为的取舍判断非常重要,甚至刻不容缓。
二 价值观
价值观是是一个组织信奉的真理,所有工作都植根其中。当遇到的压力增大,当盟友离去,当我们独自面对艰难抉择或严峻挑战时,价值观会为我们指引方向。有几个特点使价值观对于从事公益的人来说变得尤为重要。一个特点是来自工作的挑战。公益组织开展的工作由于挑战大、变化多,在持续的模糊混乱变化的过程中价值观会成为做出抉择的重要指南针。另一个特点是公益职业不是靠金钱来吸引、激励、凝聚人的,它需要从业者能够找到从事公益职业与自己的连接点。这时,价值观的共鸣就非常重要。除了职业公益人,志愿者、捐赠人、甚至合作伙伴,除了具体事务上的合作,价值观共鸣是一个重要的产生连结的基础。公益人经常说,我们是价值观共同体,就是在用价值观感召和凝聚所有人,并因此可以超越在微观、具体事务层面上的分歧,在更高的使命、目标层面形成共识。价值观包括了可见的行为以及背后隐藏的基本假设。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它体现在公益组织的项目设计中,体现在从业者的工作原则和行为方式中,也有的公益组织会做出明确的价值观声明,将其放在机构的所有文件和新员工的入职培训中,使价值观成为组织的基石。
三 通用素质能力
通用素质能力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麦克里兰提出的,他认为:不是学历、知识、经验、家庭环境而是一种称为素质的东西决定了一个人的工作成就和人生成就。麦克里兰将此理论应用于美国外交官的选拔取得非常大的成效,并在20世纪60 年代开始被企业广泛采纳,用于企业的人员招聘,并逐渐扩展至人员发展、组织文化管理等多个领域。所谓素质能力就是区别于高绩效和低绩效的行为习惯的集合。责任心及主动性、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都是非常典型的通用素质能力。以学习能力为例,与学习能力相关的可能有很多行为,我们上学时非常重视的行为表现如:认真聆听、勤做笔记、喜欢阅读。但这些行为还不能表现超高的学习能力,超高的学习能力有关的行为可能是:通过与他人分享学习心得并借此巩固提升学习成果;处处留心,在任何场合、与任何人的互动中总能有所收获;善于学以致用,取得更好的工作成效。如果一个人具有这些通用素质能力,尤其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将极大的提高个人的工作成效和持续竞争力。做好公益需要哪些通用素质能力呢?墨德瑞特在《公益组织素质能力2.0及应用手册》中指出了15项通用素质能力。这15项素质能力在横向上根据主要的应用场景可分为管理自己、管理任务、管理他人三大类。其中,管理自己对应的是自我定位、自我激励和成长。这些素质能力决定了是否愿意做公益以及能否做长。管理任务对应的是如何有效的解决问题。这些素质能力决定了能否做得了、做得好。管理他人对应的是与他人建构何种关系、如何建构关系。这些素质能力决定了能否联合大家一起做,做得更可持续,更有影响。当然,这些分类不是严格互斥的,例如学习能力就既管理自己也管理任务,此种分类只是便于大家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和应用。
在纵向上,这些能力可被分为通用型基础能力、公益领域通用能力、以及通用型综合能力。其中通用型能力是公益、商业、政府的人员建立人才“旋转门”的基础,只要具备若干通用能力就具备选择和从事公益职业的基础条件。而公益领域通用能力则是公益行业需要内生和建设的。
四 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做好一项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经验、技能,通常与所做的事情和具体的岗位需求相关。例如:做教育议题的要对教育有理解,做品牌传播的要有品牌、传播的专业能力和经验。这部分能力是最容易看到和被重视的。由于公益组织是通过大量的调动资源解决问题,很多组织需要的是对专业能力的理解、甄别的能力。例如:无国界医生中医生都是志愿者,无国界的全职工作者更多是理解需求、将需求和医生匹配起来。不同公益职业的岗位对专业能力的需求程度是不同的。公益也有自己独有的专业能力和方法,比如:农村社区发展中就大量运用参与式的工作手法等等。专业能力需要在岗位上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
公益职业四类门槛的现状与未来
上述4类公益从业的门槛,公益伦理和通用素质能力具有较大的普适性,价值观和专业能力会因组织、议题、岗位而异。当然,这些门槛还是理想中的门槛,实质门槛还没有真正形成。其中,公益伦理建设的研讨和行动还比较少,更远未形成共识,成为从业者的规范,并反过来影响其他公益参与者。2017年,方德瑞信(中国筹款人联盟)组织了对筹款人职业伦理的讨论,并在2019年出版了《中国公益慈善伦理行为实操指引手册(2019年修订版)》是公益伦理建设的一次破冰之行。但总的来说,属于刚刚有了意识萌芽和零星探索。
在通用素质能力方面,墨德瑞特研究发布了《基金会工作人员素质能力库1.0》《公益组织素质能力库2.0及应用手册》后,有不少机构已经开始使用通用素质能力的理念和方法进行人员管理和发展并取得了若干成效。但与国际组织、企业中对通用能力的应用相比,仍然是刚刚起步。公益组织的领导者、管理者、从业者对此的认知程度、重视程度、具体应用及成效都还刚刚开始。
文章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pEKRGYr8deyOP6_XxDWtUQ